妊娠用药禁忌是执业药师
药性理论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四气 (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四气,指药物的 寒、热、温、凉 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一般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等有清热解毒作用;而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等有温中散寒作用。 (二)四气的作用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痰热、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五味 (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五味是指药物有 辛、甘、酸、苦、咸 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 淡味或涩味 ,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二)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辛 有 发散、行气、行血 等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有辛味。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此外,还有润养的作用。 甘 有 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 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有甘味。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酸 有 收敛、固涩 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苦 有 泄、燥湿、坚阴 的作用。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多用治热证、火证、喘证、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 有 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证。 淡 有 渗湿、利小便 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证。 涩 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有 收敛固涩 的作用。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一般而言,发表、透疹、升阳、涌吐、开窍等药具有升浮作用,收敛固涩、泻下、利水、潜阳、镇惊安神、止咳平喘、止呕等药具有沉降作用。 归经 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毒性 (一)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入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中药的副作用有别于毒性作用。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二)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具体参见各药物)。 中药的配伍 配伍的内容 药物单独或配合应用主要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称为中药的“七情”配伍。 单行 就是单用一味药物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 就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相使 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种药物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 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杀 就是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从不同角度的两种提法。 相恶 就是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 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中药的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一)“十八反”的内容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二)“十九畏”的内容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与“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义不同,十九畏是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为药物配伍禁忌,相畏是减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应当运用的药物配伍。 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用药禁忌 (一)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 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二)妊娠用药禁忌的分类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的程度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类。 禁用药物 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雄黄、砒霜等。 慎用的药物 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等。 中药的用法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 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先煎 主要指有效成 分难溶于水 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龙骨等。此外,附子、乌头等 毒副作用较强 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药。 后下 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 易于挥发 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砂仁、白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等亦属后下之列。 包煎 主要指那些 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 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滑石、青黛、旋覆花等。 另煎 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 贵重 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 烊化 又称溶化,主要是指某些 胶类 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饴糖等。 泡服 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冲服 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白及、血余炭、棕榈炭,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及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愣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煎汤代水 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相反诸药,仅供参考%D6%D0%D2%BD%D2%A9%B4%F2%D4%EC/blog/item/html
五苓散主治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之汤药膀胱蓄水证。身体健康的人不能吃。
1、孕妇和儿童。由于孕妇和儿童的体质比较特别在使用药物的时候有比较多的,禁忌,如果错误的使用药物很容易因此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所以大家在生活中最好可以注意孕妇和儿童的身体变化。2,有基础性疾病患者。由于五苓散具有利尿的作用,所以大家在使用五苓散的时候最好可以多加注意本身是否有基础性疾病,如果本身有基础性疾病有可能因为错误的使用五苓散而加重身体的负担,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因此建议大家多加注意。本方主治病症虽多,但其病机均为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在中原治蓄水证,乃由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导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太阳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阳气,气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称“水逆证"。扩展资料:五苓散主治功能是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