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执业医师口诀汇总下载

考试宝典11个月前 (07-01)医学67

1进针法———手法轻巧 无痛少痛 进针是整个针刺手法中的第一步,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进针时少痛或无痛是患者乐意接受针刺治疗的重要方面,故医者要达到手法娴熟轻巧。具体操作如下:    (1)速刺法: 进针时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切压在穴位上,右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无名指顶住针身,针具靠在押手指甲缘,在进针时切按稍重,右手运用腕力、指力迅速按压刺入皮下,而后将针缓慢插入或稍带捻转,使针刺至要求的深度。此法较多的适用于5寸以内的毫针。长针进针法,可用拇、食、中三指捏住针身下端,在押手的协同下,一压一刺迅入皮下,再作插入或捻转至一定深度。若针头面部等皮肤浅表部或施透刺法时,可改用提   捏押手法相结合的速刺法。以上进针方法,只要定位准确,一般可以达到少痛或无痛的目的。亦即古人云: “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    (2)缓捻法: 在押手的协同配合下,用轻、慢、细的捻转并微加压力,向皮下捻入,此法常用于腹部腧穴及体质虚弱者。总之,在进针时可根据不同部位,施以不同的进针术式,但两手的协同作用很重要。古人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确为经验之谈。    2行针法 ———多种术式 务求得气 进针后再施以一定手法,称为行针。行针技术是针刺基本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插法和捻转法又是行针中最常用的方法,定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与针刺得气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亦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    (1)提插法 :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均匀上下提插,待针下有沉紧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催令气至,这是一种激发气至(或气至病所)的常用方法。行补泻法时,在进针得气基础上,重插轻提为补,提重插轻为泻。    (2)捻转法 :进针后拇食两指均匀捻转,以催气至,或结合提插作上下捻转,以加速得气。在应用补泻手法时,拇指向前力量增强,食指后退用力稍轻为补。反之,拇指后退用力稍弱,食指前捻力量稍强为泻。    (3)搓针法 :若用上法不得气时,可用搓针法运气,即将针单向捻转几次,这时多数能令气至,而后将针反方向捻退1~2次,再轻提插1~2次,注意勿令滞针。应用此法后,一般多能较快得气。    (4)辅助法 :其它如弹法、循法、刮法、摇法、飞法、弩法等等辅助手法均有一定的催气、行气作用,或可留针候气片刻,再作行针手法。    3留针法 ———时间久暂 灵活应用 留针法是进针运用一定手法后,将针留置穴内,以加强针感的持续效应。目前常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两种方式。    (1)动留针 :于留针过程中,每隔若干时间,结合捻转或提插等手法(或结合其它补泻手法),又如电针等亦属动留针范畴。    (2)静留针 :针刺得气或行针后“静以久留”,然后出针。使用动留针或静留针,以及留针时间的久暂,均须视病情、针刺部位等灵活应用。    4出针法 ———双手协同 轻捻缓提 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在出针时仍用押手按住穴位(最好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旁),刺手作小幅度轻捻转,同时边捻边提,轻轻将针提出皮肤,押手按揉针孔,若遇针孔出血可用干棉球多按一刻并拭之。若用放血治疗,则不闭孔(按补泻法则以速闭其孔为补,不闭其孔为泻)。   2补泻手法的应用   针灸治病必须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历代医家创造了许多有关补泻的操作方法,兹摘举古典手法与笔者实践中提炼后的补泻操作手法几则,简介如下,请同道指下。    1烧山火 又称“热补法”,由呼吸、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阖等单式手法中的补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确定穴位的针刺深度,分为三等分(古称“天、人、地三部”),随呼气进针至天部,用紧按慢提(重插轻提)法九次,然后将针插入人部,再紧按慢提九次,再插入地部,紧按慢提九次(也可结合捻转法),若已有温热感,将针由地部退至天部,随吸气时出针,速闭其孔。若无温热感,可按上法重复操作多次,然后出针。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插入1~ 2分( “豆许”),重插轻提多次,然后用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毋令气散 (不使针尖脱离针感),使得气感增强或有温热感,一次不效可重复数次,在出针时以拇指向后退1~ 2次,并轻提插1~ 2次,防止滞针,然后退出皮下,速闭其孔。此法有温阳调气作用,多用于寒麻冷痹虚寒性疾病。    2透天凉 又称“凉泻法” ,由呼吸、徐疾等单式补泻手法中泻法组合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吸气时进针,直达地部,用慢按紧提(轻插重提)法六次,退至人部;慢按紧提六次,然后退至天部;慢按紧提六次为一度。若无凉麻感,再依前法重复施术多次,呼气时退针,出针时不闭其孔(或摇大其孔)。   笔者操作方法:在进针得气基础上,将针提出1~ 2分( “豆许”),然后重复提重插轻多次,再以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单向捻转多次,紧握针柄,勿令气散,使得气感增强或有凉麻感。不效可重复数次,出针时摇大针孔或慢按其孔。此法有泻热作用,常用于热痹或急性肿痛和实热性疾病。    3阳中隐阴 先补后泻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入五分,乃行九阳之数,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得六阴之数,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证,先补后泻也。”   笔者操作方法:按穴位所针之深度,分为浅深二层操作,先在浅部行补法(紧按慢提多次和拇指向前捻转数次,紧握针柄稍候,再进针至深层用泻法(紧提慢按多次或拇指向后捻转数次),稍停,然后出针。这是一种补泻兼施的手法,常用于先寒后热,虚中夹实的病证,含补中有泻之意。    4阴中隐阳 先泻后补法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   笔者操作方法:与阳中隐阴相反,先进针至深层行泻法(紧提慢按和拇指向后捻转多次),稍停,将针提至浅层,行重插轻提,拇指向前捻转多次行补法,稍停,将针起出,揉按针孔,这亦是一种补泻兼施手法。常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的病证,含泻中有补之意。   3注意点   在临诊中只要辨证、选穴、手法适当,一般均能应手取效。但在具体操作时应详细观察,对某个病人或某一病症,某个阶段用某种手法,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以临床效果作为检验标准。为此要因人、因病、因时制宜,随机应变,不断调整,以达到最佳效应。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中医基础四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西医学及临床医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考试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150道题,共600道题。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记忆方法:准备工作把所有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书目找齐,并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计划表;时间充裕的可以制定一个半年计划,时间较短的可以采用季度计划。并留出一定的时间准备考前冲刺。背考点按照计划开始分科复习,直接背考点,争取掌握70%的考点。不要钻牛角尖,一些偏题怪题可以不用下太大工夫,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按照指定复习指导书开始复习,既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要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书要细看,按照过去背条条框框的复习方法根本答不好题。整理错题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一遍后,切忌又从头再来,因为时间已经不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时是最紧张和关键的时候。把前面没有做对的题都做好了标记(错题除了在习题书上做好标记外,还记住一定要在课本相应的知识点处做好标记)。即算当时重点注意了这些错题,但做第二遍差错照样还很多,这就是复习关键所在;只需要认真整理错题和相关知识点,节省时间,效率提高。模拟测试考试前两周内找三至四套模拟试题练习,切记:还有不明白或记忆不准确之处务必把与之相关的知识牢固掌握。这一步的关键是要选好一套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卷,否则适得其反。

执业医师考试怎么复习比较好,小编整理如下一、不求甚解,蜻蜓点水。看第一遍书的时候,不要求样样精通,先定一个时间表,如我就定了2个星期看完一个科目,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完成每天的复习量,看不完的就先放到一旁,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指定的科目看完。看第一遍书,目的是对全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分清重点与难点,做到胸中有数。在这过程中可适当的做些试题,通过做题知道考试是要考书上的哪些知识点,这样看书时记忆会好得多。二、避重就轻,专攻重点。看第二遍书的时候,选重点的、容易明白的、历年试题中出现机率大的知识点看,有些太难的知识点就跳过了,其实也没必要将书上的每一句话都理解得很清楚,书上搜集整理的也不是完全正确,如果在某些难点问题花销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到头来就算搞个一知半解也得不偿失,还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再说考试也不会就难点问题出得很多。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看第三遍书的时候,就不用每一行,每一个字去看了,有了前面看书的基础,对哪些该看,哪些要多看,你一定是心中有数了。这时在看书的同时最好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体说来就是从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另外一个知识点,这样由点而面,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同时使用阿虎医考APP辅导学习对这种跳跃性思维对记忆很有帮助。四、取易去难,归纳总结。当你进行最后一次复习的时候将主要精力放在容易记忆的、容易的知识点上,俗话说得好“贪多嚼不烂”,放弃那些疑难知识点,不要让它们干扰你的记忆。对一些有一定规律的知识点要有意识的进行归纳总结,用一些简洁的,通俗易懂的词语进行归纳以方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