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药要点

考试宝典11个月前 (07-01)医学64

【导读】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那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有哪些呢?考试范围又是怎样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站式考试,为病例考试、基本损伤与体格检查考试、临床答辩考试;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医学综合笔试为标准化考试,全部采用客观选择题,包括A1型题、A2型题、B1型题。A1型题是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型题是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B1型题是标准配伍题 。注:实践技能考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医学综合笔试。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大纲是考试的命题依据,格式分为单元、细目、要点,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反映执业医师资格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基本要求。(一)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西医及临床医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二)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西医及临床医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整理发送的关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安排及考试范围 ”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目前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公告尚未通知,建议考生可根据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分值分布,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小编,获取更多资讯。

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原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中医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考试方案及内容见下表:注:自2010年开始,取消中医(含民族医)中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试中的西医内容。增设壮医、朝医和傣医考试,其中壮医考试自2010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朝医和傣医考试自2011年开始逢单数年进行。为适应临床实际工作需求的变化,2013年医师资格考试将启用新大纲,这也是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第三次修订。由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批准,自2010年开始,现役军人(包括军队、武警现役人员及公安部所属的边防、消防和警卫现役人员, 不包括军事单位聘用的地方人员)报考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除参加所报考类别的正常考试内容外,医学综合笔试还须增考军事医学内容。军事医学考试内容单独 增设一个单元,中医执业医师增考题量为80道,总分为20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增考题量为40道,总分为10分)。考试内容以原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军事医学2013年版)》 为依据,复习指导用书可参考部队系统内部发行的《医师资格考试军事医学应试指南》。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含义: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治瘀血证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温   ◇归经:心、肝,入血分   ◆功效应用:   ◇活血化瘀:瘀血证(内、妇、儿、外、伤)   ◇分类:   ●活血止痛:瘀滞痛证   ●活血调经:妇科经产诸证   ●活血疗伤:跌打伤痛   ●破血消症:症瘕积聚   ◇兼治病证:   ●中风不遂   ●风湿痹证   ●瘀滞出血   ●疮疡肿痛   ◆运用配伍   ◇药证相符,随证配伍。常配理气药   ◇寒凝血瘀:配温里药   ◇热瘀互结:配清热药   ◇痰湿阻滞:配化痰除湿药   ◇风湿痹阻:配祛风湿药   ◇症瘕积聚:配软坚散结药   ◇久瘀致虚、因虚而瘀:配补益药   ◆使用注意   ◇易耗血动血   ◇忌用:月经量多、出血无瘀滞   ◇慎用、忌用:孕妇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   ◇入血分,又入气分   ◆功效应用:   ◇活血、止痛、行气:   ●气血瘀滞痛证:头痛、胸胁痛、心腹痛、痛经、产后腹痛、痹痛、跌打伤痛   ●其他瘀血证   川芎 、 延胡索 、 五灵脂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五灵脂:苦、咸、甘,温。归肝经。   延胡索: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止痛:血滞诸痛   ◇川芎、延胡索:行气,宜血瘀气滞痛证   ◆不同点:   ◇川芎:“血中之气药”,尤宜寒滞 ;“下调经水,中开郁结”   ●祛风止痛:性升散   ○“上行头目”,头痛要药: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   ○“旁通经络”,风寒湿痹、肢节疼痛   ◇延胡索:止痛良药,“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各种气血瘀滞疼痛,醋制增效   ◇五灵脂:专入肝经血分,瘀滞疼痛要药   常配蒲黄   ●化瘀止血:瘀滞出血   ●注:○包煎 ○畏人参   郁金 、姜黄   郁金: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姜黄:辛、苦,温。归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行气止痛:气滞血瘀痛证   ◆不同点:   ◇郁金:行气力强,性寒,宜血热瘀滞   ●清心解郁:热病神昏,癫痫痰闭   ●凉血止血:出血证   ○气火上逆,吐血、衄血、倒经   ○热结下焦,尿血、血淋   ●利胆退黄:湿热黄疸、肝胆结石   ●注:畏丁香   ◇姜黄:祛瘀力强,性温,宜寒凝瘀滞   ●通经止痛:风寒湿痹,尤宜风湿臂痛(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   乳香、 没药   乳香: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没药: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外伤科要药   ●跌打伤痛、疮疡痈肿   ●瘀滞痛证   ◇注:●胃弱慎用 ●生品刺激性强,宜炒去油   ◆不同点:   ◇乳香:善伸筋,兼行气,痹证多用   ◇没药:偏化瘀,血瘀气滞胃痛多用   夏天无 、 枫香脂   ◆共同点:   ◇活血通络止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不同点:   ◇夏天无:祛风除湿   ◇枫香脂:止血、解毒、生肌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性能特点:   ◇性味:辛、苦   ◇归经:肝,入血分   ◆功效应用:   ◇活血调经(通畅血脉、调经水)   ●妇科经产诸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   ●瘀血痛证、症瘕、跌打损伤、疮疡   ◆运用配伍:   ◇常配疏肝理气药。女子以肝为先天   益母草 、 泽兰   益母草:辛、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共同点:   ◇活血调经:瘀血证   ●妇科经产诸证●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疮痈肿毒   ◇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宜水瘀互阻   ◆不同点:   ◇益母草:力较强,经产要药(胎前产后)   ●清热解毒:瘾疹   ●附:茺蔚子:果实,兼凉肝明目   ◇泽兰:性较温和,行而不峻   川芎 、 丹参   丹参: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共同点:活血调经要药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妇科经产诸证   ●心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   ◆不同点:   ◇丹参:凉血,宜血热瘀滞;祛瘀生新   ●凉血消痈:   ○疮疡○热痹   ●除烦安神:   ○热病神昏   ○心悸失眠   ●注:反藜芦   ◇川芎:又行气,“血中之气药”   尤宜寒凝气滞血瘀   ●祛风止痛:   ○“上行头目”:多种头痛,头痛要药   ○“旁通络脉”:风寒湿痹   红花 、 桃仁   红花:辛,温。心、肝经。   桃仁:苦、甘,平。有小毒。心、肝、大肠经。

第六节 海藻、昆布   海藻(马尾藻科)、昆布(海带科、翅藻科)(二类):   相同:⑴咸寒,归肝、胃、肾经。   ⑵清热消痰,治瘰疬、瘿瘤、睾丸肿痛-青皮、川楝子、夏枯草。   软坚散结,治症瘕肿块-丹参、鳖甲、水蛭、山甲、土鳖虫。   ⑶利水,治浮肿-猪、茯苓。   ⑷现代研究:降压、降脂。   异:   海藻:力缓   昆布:力较强,兼止咳平喘,治咳喘痰多。   第七节 黄药子   黄药子(三类):薯蓣科,古代称黄独,苦寒,归肺、肝经,有小毒(损坏肝功能),不宜大量服、长期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化痰、散结、凉血;消瘿、解热毒、止血。   功能:化痰消瘿:治瘿瘤-单用泡酒   清热解毒:治疮肿、咽肿、毒蛇咬伤、各种癌肿   凉血止血:血热咯咳吐衂   止咳平喘:痰热咳嗽、痰中带血、百日咳    第八节 胖大海   胖大海(二类):梧桐科,甘淡微寒,归肺、大肠经,甘寒质轻,宣散清降。   上能清宣肺气,下能清肠通便,凡风热、肺热、肠热均可用。   功能:治肺热声哑-泡水服   咽喉肿痛-桔梗、甘草、牛蒡子   痰热咳嗽-贝母、瓜蒌   热结便秘(轻证)   用法:泡水服、煎服均可。    第九节 荸荠   荸荠(三类):甘微寒,质润而降。   功能: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嗽   生津润燥:阴虚燥咳-海蜇皮+荸荠(雪羹汤)   热病伤津烦渴-芦根、麦冬、梨、瓜蒌、荸荠,五汁(捣汁服)   明目退翳:治翳障   用法:榨汁、煎汤或食用,去皮,脾胃虚寒者不宜服。    第十节 猪胆汁   猪胆汁(三类):苦寒,归肺、肝胆经。清热、解毒、通化。   功能:清热化痰-加水炖服,治百日咳   清热解毒:疮肿咽痛、目赤、舌头疔、热毒泻痢、湿热黄疸   润燥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利胆退黄:清肝、肝热惊痫    第十一节 礞石   礞石(二类):甘咸平,归肺、肝经。质重镇墬、沉降下行,治惊利痰之圣药。   功能:下气墬痰; 平肝镇惊:实热顽痰诸证(惊痫癫狂、气逆喘息、眩晕痰多、大便秘结)   用法:多入丸散,入汤剂打碎先煎。   注意:孕妇忌服,非实热证不宜用。